陳瑞斌 平常心敲響天使音符(經濟日報專訪完整版) 有「天使手指」之稱的旅奧鋼琴家陳瑞斌,是世界多項知名鋼琴大賽的常勝軍。很多年輕學子參賽前會去向他請益。 得獎經驗豐富的他說:「年輕人來問我要不要參加某項比賽,我總是先問他,如果沒入圍,你有沒有辦法處理自己?如果可以,再去比!」從16歲第一次在國外獨自面對比賽的未知,從曾經對比賽名次耿耿於懷到學會平常心看待,陳瑞斌見慣了世界各地鋼琴參賽者面對失敗時的各種反應,有些人甚至當場崩潰。因此,他認為對於「失敗」的最佳準備態度,就是「不懂得面對失敗前,千萬別急著想像成功」。1967年出生於台南的陳瑞斌,曾被國外媒體喻為「20年才出一個的天才」,12歲通過教育部資優兒童出國考試,13歲小學畢景觀設計業就因為音樂天分而被送到奧地利學琴,走上孤獨的藝術之路。陳瑞斌小時候從來沒有北上拜名師學藝,而是由在台南鄉下小學擔 任音樂 老師的父親親自調教,生平第一次坐飛機,就是出國到奧地利。 苦練琴藝… 每天超過八小時十幾歲的小孩獨自出國念書,生活、語言、課業都不斷遇到問題,但不管多苦,心裡始終有個聲音告訴他: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書念完。因為他在台灣只有小學畢業,如果半途而廢,無法在國外取得學歷,那麼未來的人生,「小學畢業,能幹嘛?」他必須時時刻刻這麼提醒自己。由於家境只屬小康,並不富裕,他在國外就租了台「看起來每個琴鍵高低都不一樣」的舊琴練習,卻一再引來鄰居抗議,而被迫不停搬家,還好後來找到一座據說有300年歷史的老宅,讓「被趕有巢氏房屋到怕了」的他得以棲身,並繼續一天至少八小時的琴藝苦練。陳瑞斌說,現實生活讓他從17歲就在異鄉獨立,不再向家裡伸手拿錢,而是「哪裡有獎學金、有錢,我就低頭去申請、去要」;他也把生活費用壓到最低,才能存錢參加各種鋼琴比賽。例如他曾把奧地利人用來餵狗的豬肉,買回去絞碎後,做成肉燥,一吃就是十幾年。比賽時為了節省住宿費,他經常搭夜車,隔天到比賽場地,比完就走人;必須在外地過夜時,則選最便宜的旅館。笑稱可以當「省錢達人」的他,最想告訴學音樂的人:「你再怎麼慘,也不會比我慘,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。」雖然年少異國歲月辛苦,但他仍在鋼琴為伴的日子裡甘之如飴。「有人說我台上、台下兩個人,我在台上的確是最有自信的時候,上台後,我就瑣事土地買賣全忘,也不會擔心台下的人喜不喜歡我的彈奏」。陳瑞斌20歲前,就已奪得國際大賽五項金牌,摘下華沙蕭邦、以色列魯賓斯坦及羅馬等18項國際鋼琴大賽獎項。優異的表現,不只讓他相繼從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、德國漢諾威國立音樂學院畢業,還讓他在海內外都擁有許多樂迷,並在2004年獲選十大傑出青年,2005年被選為台灣十大最有潛力人物。 藝術之路… 想成功先學失敗一個熱愛音樂的人,到底如何面對比賽名次宣布前的煎熬呢?陳瑞斌認為,比賽成績常常是見仁見智,有時候第一名,不見得是大家公認彈得最好的選手。他自己也擔任過評審,深知評審難為,且比賽結果多是群體運作,不是一個人的喜好就可決定。他曾目睹一些大賽,忘譜停頓的也可入圍,也曾看過評審聽到一半,氣到宜蘭民宿閃人,因此「比賽失敗,不代表你是不好的,只能說,評審沒有認同你。」他也看過,長久練習、準備的選手,卻因未能入圍,當場痛哭流涕、情緒崩潰,直令他覺得比賽真的很殘酷。因此,他現在告訴學生,要不要參賽,必須先問自己:沒有入圍時,是否還能處理自己,如果可以,再去比。「如果沒有先做好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,最好不要參加。」陳瑞斌也曾把比賽名次看得很重。16歲時,他第一次去義大利參賽,雖然得到銀獎,但因為不是第一名,他形容自己「簡直痛不欲生」,可見當時得失心太重、壓力之大。有一段時間,陳瑞斌每次比賽都帶著安眠藥,強迫自己入睡,以免影響隔天比賽。後來他慢慢學會「不把比賽當比賽」,而且頓悟「比賽不是只彈給評審聽,而是要彈給觀眾聽」,ARMANI才自然調適。「我不認為比賽失敗是個失敗,因為就算得獎,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認為你最好。我能拿到獎,是因為很幸運,那十幾個可以打分數的評審正好很認同我,發現我和其他選手的差異」。有了這種體認後,第一名或沒得獎,他都平常心看待。「參賽者絕不能把比賽看得那麼重,否則根本上不了台。」陳瑞斌觀察,參賽經驗豐富的「老賽」,再怎麼失常,水平都不會差太多。例如他曾在某個比賽把首獎輸給別人,卻在另一場比賽中打敗了他,因此,重要的是得學會面對失敗,安定自己的心。放下得失… 不把比賽當比賽在音樂領域有著亮眼成績,陳瑞斌把比賽的起起伏伏都當做小失敗,但他語出驚人地說:「我最大的失敗,是我的職業。我覺得我學音樂,本身就是一種失敗,因為我和家土地買賣人都不知道要為音樂付出這麼多!」陳瑞斌認為,走專業音樂表演路線,是一種賭博。有人說,一個家庭要培養出一個音樂家,必須富過三代才可能;但陳瑞斌的祖父在市場賣菜,父親是小學老師,「以這種富三代的邏輯來看,我不知自己為何變成音樂家」,只好盡一切力量,嘗試破解「三代魔咒」。音樂表演是陳瑞斌的興趣,只要觀眾喜歡,他就深受感動。他曾經遇過很多挫折,例如有些奧地利人認為,只有奧地利人才能彈好莫札特的曲子,讓陳瑞斌倍感辛酸,也凸顯華人在西方樂壇打拚的辛苦。現在,他把國外表演當作對外國人士的機會教育:在古典音樂世界,華人也能脫穎而出;他也回過頭來教育華人觀眾:不要以為只只有西方人士才可以在樂壇出人頭地。(上)【經濟日報】設計裝潢2008.08.13 從音樂國度回到現實世界,陳瑞斌也遇過許多挫敗。當年出國念書,他曾以為得獎就是一切;後來發現,得了獎不是結束,而是開始,因為現實生活和舞台上根本是兩回事。 自稱是白手起家的「音樂個體戶」,陳瑞斌從20歲出頭起,每次舉辦演奏會都得親手打理一切。那時,他沒有人脈,也不懂得找企業贊助,所有事都靠自己摸索。 「以前我一直作夢,以為比賽完,拿到獎,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,因為從音樂歷史上看來,很多偉大音樂家彷彿都是得了獎就平步青雲。我以為只要做到那樣,就與他們畫上等號,但事實不然。」 陳瑞斌說,學音樂的他不太能理解現在的商業時代,即使如此,他仍得學習了解音樂以外的世界,以便與社會、企業打交道,因為沒有人支持,音樂家會房屋出租很辛苦的。難怪陳瑞斌會說:「我要面對的不只是音樂而已,我覺得我現在還處於半失敗的階段。」 面對現實的挫折,陳瑞斌給自己心理建設,換個角度看事情。「我不是為了現在而活的,而是為了死了以後而活。如果是為現在而活,我大概老早就轉行了。」 即使音樂的主流不在舞台上,而是教學,但陳瑞斌認為,「如果我走了,可以留些演奏、聲音給社會,那麼從我手上出來的東西就會跟別人不同。這也是我對此生的交待,不然我13歲就出國唸書,意義在哪?」 對於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,陳瑞斌強調,一定要找出興趣所在。即使他認為「自己職業錯了,但興趣是對的,下次投胎,仍要做這行!」 陳瑞斌相信,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,即使沒失敗,也很痛苦。「房地產我不相信那樣的成功,會很快樂。」 「成功對我而言,不是一個時刻,而是一條路。」陳瑞斌說,很多人看成功,是看一時的,但成功、失敗是一個過程。「他可能比你早10年或20年成功,但成功不是一時的,定義也不在比別人早,而是跟別人不一樣。」 他也指出,人生在世,靠工作賺錢,通常不難,但「如果我做的東西是最好的,你賺再多錢也買不到,那才是真正的可貴,只是後者通常是傻瓜。」 「我這一生留下的絕對不是錢,而是與藝術有關的東西。」陳瑞斌仍將在音樂演奏路上,做個不悔的獨行俠。(下)【經濟日報】2008.08.14 查閱大師班上課資訊按此 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居酒屋 YAHOO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f72sfti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